从2002年9月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至今,湖北经济学院已走过了四年多的历程。四年来,该院着力整合原三校的师资队伍资源优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源整合”聚优势
三校合并之初,由于合并前原三校教学起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合师资队伍成了并校后的工作中心。学院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督导工作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秩序;采取培训、示范教学、观摩交流、授课竞赛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明确学科方向、整合学科优势上下真功夫。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该院已形成11院3系1部15个教学单位,新增本科专业27个,使本科专业达到了33个,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继2003年获经济学、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后,学院再获工学、文学、法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还凝炼产生了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和36个学科扶持方向,建有省、部级研究(院、所、中心)3个,各类专业研究机构14个,4个硕士研究生点获准立项建设,从而开创了该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崭新局面。
“鲶鱼效应”增活力
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许建国教授把引进青年教师形象地比喻为“鲶鱼效应”:“大量引进思想素质强、专业技术精、能力水平高的青年老师,就能够使整个教师队伍生机勃勃。”
几年来,学院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校领导亲自带领人事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多次到北京、成都、西安等地招聘,与应聘教师逐一交流、面谈,详细介绍学院的综合情况。
该院还“定导师、定方向、定任务”,对具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给予扶持并委以重任。四年来,学院共引进和接收了200余名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选送了170余名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出国进修深造。
“学科带头人是‘领头羊’、‘火车头’。”许建国说,“学院要高起点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有超常规之举。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担任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是学院‘人才兴校,人才强校’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
院党委书记周元武说:“通过‘高位嫁接’、‘借船出海’等形式,超常规吸纳、引进人才,是明智之举。”几年来,学院创新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柔性引进了李大明、徐德宽、翟玉勋3名知名学者担任二级学院或系主要负责人。经过四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学院专任教师由组建初期的423人增加到现在的679人,教授由21人增加到49人,硕士学位以上的专任教师由176人增加到了286人,遴选产生了学科带头人42名、学术骨干6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20余人,中青年专业课程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使得教学和科研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出版学术专著34部,主编各类教材85部、参编各类教材231部,8部自编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承担省级以上课题227项。在国内优秀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4篇,被国际权威期刊ISTP、SCI、EI索引收录16篇,实现了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索引记录零的突破;2005年学校获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湖北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校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
“绿色通道”揽贤才
“学院关心教师成长进步,用真情感动教师!”一位刚刚签约该院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学院对引进的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建立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待遇、配偶调动等方面特事特办。
对新引进的博士在晋升副教授前,学院每月给予津贴,并在医疗、住房等福利方面优先考虑。高层次人才可通过兼职、挂职、聘用等形式到学院工作,工作时间可采取全时制、半时制、分时制等。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突出人才,学院根据在校工作时间,每月按所聘职务提供5000元至2万元的津贴……
学院建立教学质量激励机制,每年评选一次“教学质量优秀奖”,对教学质量综合排序前10%的教师,增加其计酬系数,连续三年综合排序前10%的教师,将直接成为学院“教学名师”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