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专题

【中国教育报】湖北经济学院:深挖传统特色学科这口“老井”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   浏览次数:153  【字体:  

    近年来不少高校盲目增设学科专业,以期获得一张跨入综合性大学的“身份证”。而合校组建不久,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特色见长的湖北经济学院,却坚守自己的“领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 深挖传统特色学科这口“老井”—一所普通院校的学科发展启示   

  提起湖北经济学院,似乎还相当年轻:2002年3月,由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二批普通本科院校。比较原来三校,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均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可以说是真正的传统优势学科。但是,就其学科专业建设而言,结构比较单一,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该校党委意识到,要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必须紧紧抓住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并将其做大、做强,同时,构建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新型学科。但是,这些新学科底子相对薄弱,对传统优势学科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又起步较晚。为了迅速打破学科发展不平衡,同时避免出现忽视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的僵局,该校党委审时度势,重组、融合三校传统优势学科,着手构建优势学科链。

盘活传统资源:生长优势学科链   

  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经贸、工商管理等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一直是该校的“拳头”学科,财政、金融、会计、经贸、工商等领域是其传统“领地”。但是,进入世纪之交,随着高校大规模的合并、重组,传统的单科性、专业特征明显的各类高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对于一般的单科性大学来说,在这场决定学校命运的潮流面前,是赶时髦还是坚守在自己的“领地”上图谋发展呢?   

  文科类高校拼命增设理工科专业,理工科高校盲目开办文科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则不断忙着“升本”,这就是当时的潮流。而在高校的层次序列上,处在二类本科段的湖北经济学院,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与重点高校相比,其大宗学科的学术积淀相去甚远,难有作为。在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的,只有已成气候的传统特色学科。   

  于是,深挖传统特色学科这口“老井”,成了学校的一种理智选择。   

  创建于1948年的金融专业,是全国高校最早建立的金融学科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1994年开办金融本科教育。进入21世纪后,随着金融国际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趋势的发展要求,人们投资理财观念的不断更新,金融行业的内涵发生了巨变。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温饱,他们对投资、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趋势客观上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正处在“十字路口”的湖北经济学院来说,行业发展的这种现实需求,正好与学校培植优势学科新生长点的愿望不谋而合。虽然突破口已经找到,但摆在学校面前的难题是,这些传统优势学科新的生长点在哪?新生的分支学科将如何“生长”?   

  经过多轮全校性的办学思想大讨论,最后学校决定:依据市场走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根”,适时培植“新枝”,使整个金融学科形成一种“树状”学科群,并在各个新生优势学科群之间的边缘区,再不断“生长”出新的综合类学科。最终,使全校的学科体系呈现出以优势学科为“主干”、新生学科为“枝叶”的比较完善的学科群体系。   

  思想统一后,传统的金融专业很快“长”出了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等5个本科专业。   

  除了传统金融专业的发展体现这种“重组融合”思维外,在该校近几年新生的其他专业中也几乎都能找到这种痕迹。传统的校级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本科专业之间既相互支撑又相互融合。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国际商务和WTO两个专业方向一起为国际贸易学科的三大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WTO研究、国际投资提供了专业教学平台。

 新老专业有机结合:构建树状学科群   

  该校组建之初,仅有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广告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6个本科专业,基本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该校创新性设置新专业或专业方向,逐步淘汰市场饱和或需求疲软的陈旧专业。2003年后,该校新申报了27个本科专业,其中,烹饪与营养教育、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一大批特色专业得到快速发展。至此,该校在传统专业基础上,本科专业已发展到33个,其中,5大学科中的23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传统优势专业和现实特色专业实现了“无缝对接”,为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群的整体效应创造了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组建的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学科专业都有着比较厚实的学术积淀。因为就其专业设置特点和研究领域(方向)来看,都可以从该校原来的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中找到“原型”。   

  根据“树状”学科发展思想,该校还依托金融、会计、经贸、财政、企业管理等老牌专业背景,先后又“长”出了信息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些新兴学科。但与众多高校盲目上马的新专业不同,这些新兴学科基本都能找到老牌专业的“影子”。传统学科专业对新设置的学科专业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基于学科间的历史渊源,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藕断丝连”,互补性强,从而使学科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学科间的衔接不仅自然,而且消除了学科间的“空白”。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注重外贸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兼顾普通商贸人才的培养。   

  如今,在短短5年内,该校通过老牌专业的有机组合,已“裂变”生成出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7大学科群。其中,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3个学科,已发展成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打包”:发挥“1+1>2”优势

  翻开该校的专业设置名录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学科还是新兴学科,相互之间都至少有一至两个专业是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这样的学科布局,不仅使两个看似无关的学科之间像两套不同频率的电波信号器一样,有了相互兼容的“接口”,而且还使学校不同学科能迅速组成“集团军”形成合力。   

  “对于学科建设,必须站得高,摸得透。”校长许建国说,“所谓站得高,就是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找准定位,确立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学科的理念,将学科、基地、队伍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高水平的学科‘重组融合’。并借助一些新兴学科的桥梁作用,将单个优势学科整合起来,发挥1+1>2的集团军优势。”   

  由于每个学科群不仅是由一到两个传统优势学科“裂变”生成,而且历史上各个优势学科之间都具有比较强的互补性,所以当学校将这些新的学科群重新组合起来时,就能像核聚变一样产生巨大能量,完成过去单个学科难以攻克的重大科研项目。   

  而今,尝到“重组融合、近亲繁殖”甜头的许建国说,学校将继续坚守自己的传统“领地”,对基础较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势学科,采取基地化投入建设方式,使其科研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进而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形成人才、项目、基地有机配置的良好科研环境。 (本报记者 柯进 通讯员 王新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