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专题

[中国教育报]与时代同行——湖北经济学院特色兴校巡礼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   浏览次数:141  【字体:  

刘新其 程墨 汤中秋 李兆勤

2004年,对湖北经济学院近2万名师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10月,该校占地2200余亩的新校区在武汉风景秀丽的藏龙岛科技园区顺利竣工,万余师生喜迁新居;12月,学院又迎来了合校以来的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这次党代会确立了学校未来几年的发展大计。

湖北经济学院是20023月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3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省属经济类普通本科院校。

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学院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是:到2005年初步形成多科性大学的学科布局,2010年前后形成较为完善的多科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建设成为一所学科体系较为完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办学机制高效灵活,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高水平的省属重点建设本科院校。

合并后的湖北经济学院得天时,占地利,顺人心。通过合并重组,学院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科门类得以拓展,师资力量得到增强,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以本科教育为主,保持适度专科教育,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开展成人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全日制普通在校大学生1.3万人,成人教育学生1万余人。今后,学院将稳步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2005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在校生规模将达1.5万人,2010年达2万人。

学院设有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政法系、经济信息系、计算机与电子科学系、财政与公共管理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等751部等到13个教学单位,开办了20余个本科专业、40余个专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等6大学科门类。

学院实现了合并重组,但如何实现实质性融合,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这是湖北经济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该校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市场实用性人才为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特色兴校之路。

人才强校  以人为本谋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院提高整体办学能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此,该校实施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策略,院党委书记周元武明确提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优化结构为中心,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为重点。

为引进优秀人才,连续几年,学院院长许建国亲自带队,上“人才超市”、进高等学校、演绎了一曲“三顾茅庐”的佳话。

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杨军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为了让杨军加盟学院,许院长亲上河南农业大学,同他几次诚恳地面谈,并邀请他到学院实地看一看。为许建国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看到了学校勃勃向上的新气象,杨军毫不犹豫地同湖北经济学院签下协议,还动员了拥有硕士学位的妻子一起来湖北经济学院。

清华大学MBA硕士周强,本身有较强的经济基础,毕业时想从事实业工作。许院长亲自上门做工作,使周强下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最后学校将他作为特殊人才引了进来。

搭好“梧桐树”,引进“金凤凰”,一批批人才走进了湖北经济学院。仅2004年,就有110多名博士、硕士生同学院签定了工作协议。

除了引进高校毕业生,学院还注意做好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工作。该院以申报“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为契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学院从2003年起连续3年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行高职称教师合约制,采取协议方式,明确高职称教师在聘期内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任务、责任和权益,促进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

通过制度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确立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收入分配上,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骨干教师机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在学术骨干的培养上,出台了《湖北经济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和管理暂行办法》,注重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从2003起,学院每隔一年遴选104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连续5年给予科研专项资助;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每年选派1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研修,对考上博士、硕士的教师以及出国留学、进修人员分别给予补贴全额或部分学费。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促进了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职称评定上,向中青年教师倾斜。今年学校晋升教授、副教授的90%是中青年教师。

人才强校是战略,带动湖北经济学院的快速发展,而该校实施的教学改革更是使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兴校之路。

教学改革  “特色”带来新天地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普照的下午,一群青春飞扬的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迈着稳健而有序的步子走出了校园。沿途边走边聊并一边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该往回走了。这群学生虽然已经汗流浃背却仍然兴奋地央求:“没想到走路还这样有意思,老师,你还是让我们多往前走走吧!”也许谁都不会想到这其实是一堂体育课,它是湖北经济学院体育休闲俱乐部新近推出来的纵走课……

在合并期不足3年的短短时间内,教学改革进行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也赢得了社会的一片赞扬声,湖北经济学院的教学改革走特色之路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该校的教学改革改革究竟“新”在哪里,“奇”在何处呢?不妨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秘密武器”有哪些——

试验班:本科生优化配置的“实验田”

三校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之初,本科教学改革试点就已经提上校领导的工作日程。2003513,湖北经济学院院长许建国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对该校举办国际金融试验班的工作进行了研究。会议要求国际金融试验班围绕“突出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注重生源质量、强化综合型、外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特色,采取特殊机制和模式,培养出一批能胜任国际、国内经济事务的拔尖创新人才,把试验班办成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试验田。

20039月,首届国际金融试验班正式开办,其成员都是从报考该校的优秀新生中选拔出来的。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一流老师,特聘国内外知名专家任教,推行双语教学,主要专业课程则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基本与国际接轨;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则采取小班授课。20043月,经过半年的科学论证和运行调整,学院正式出台了国际金融试验班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国际金融试验班在管理方式上正式施行导师制、淘汰制和创新学分制,向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迈进。导师制就是由1名专业课老师带10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研究方向,优化学习目标。淘汰制以学期末英语、数学以及相关专业课成绩达标要求和英语过级而定。同是,淘汰制也规定了英语过级情况和创新学分达到一定要求者可免于淘汰;而同年级非国际金融试验班本科学生,在第六学期时,如英语已通过国家CET考试四级(含四级),按照自愿原则,根据第一至第五学期所有必修课成绩,可由高到低选拔前3名进入国际金融试验班学习。创新学分制则以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发明创造、各类竞赛获奖,以及单项学业成绩特别优异等情况为主要参数,酌情给予学分。

作为该校本科教育的试验田,国际金融试验班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备受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重视。校党委书记周元武曾多次到金融学院了解试验班情况。为了加强对试验教学工作的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校、院两级国际金融实验班领导小组,建立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度。在校级领导小组中,许建国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如今,在一种良性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该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要我学”的思想已经过时,而“我要学”才能学得更精彩!

自主中心:英语学习的个性化“套餐”

自今年下学期起,湖北经济学院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试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设立英语自学学习中心,实行分级教学和分课型教学。3652004年级新生成为首批试点受益者,接受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这次英语教学改革分为分级教学和分课型教学。所谓分级教学就是对试点班学生先进行摸底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层级的班级。基础较好的学生,旨在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重在巩固语言基础,进而逐步提高。分课型教学分为视听说、读写译和个性化辅导,学生可在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视听说1-2个单元的学习,接受老师的个性化面授辅导,每个单元后附有检测练习,学生只有测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课程的学习。为保障教学效果,学院专门成立的自主学习中心,试点期间将免费对试点学生开放。同时,每个老师只负责15名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对这种改革方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说,大学英语教学要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考虑社会对人才实际运用能力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该院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邓俊告诉笔者,教改更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交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信息交流。教学试点评估合格后,该院将全面推广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一名正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女生说,自从实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后,“我上英语课再也没有被灌的枯燥感觉,自主中心让我们学习起来感到真正当家做了主人!”

俱乐部:快乐享受体育的“休闲吧”

作为湖北高校第一家采用俱乐部形式教学的湖北经济学院体育教学部,在改革旧模式、探索新方法上成功地“玩”出新花样。

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开放灵活,寓教于乐。学生根据所选项目,分初、中、高三个等级组合上课,打破了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俱乐部还不定期地举行教学比赛,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式新颖活泼,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体育精神、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课堂外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体育教学俱乐部打破院系班级界限,将学生分层分组教学,定期举行课内教学比赛。对此,该校体育教学部副主任郝英认为,这种形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转变传统观念,让体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快乐教育的过程,逐步培养终身优育的健康观。

大三学生蒋博则兴奋地告诉笔者,以前不喜欢上体育课,刚进校时连羽毛球都不会打,现在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和不同特点的同学接触,自己的“水平已经很不错啦”!

目前,该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形式分为博击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网球俱乐篮球俱乐健身俱乐体育休闲俱乐部等8个俱乐部,现已经在所辖的3校区得到全面推广,学生选课、上课非常踊跃。今年下学期开设的体育休闲俱乐部更是受到学生的普遍青睐。体育休闲集运动、休闲于一体,设有花样自行车、攀爬、桥牌、棋类、自救逃生、定向越野、纵走等项目。在野外生存项目上体育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搭建露营帐篷,使用睡袋,露营灯等。而纵走则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一种新的运动时尚,几乎没有哪个高校目前将其列入体育教学的范畴。纵走课让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头一次体验了集体走远路的兴奋感觉,意志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他们来说,玩在学中,学在玩内,何乐而不为呢?

大学的根本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湖北经济学院独具特色的教学改革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  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订单教育”模式

祁小华是幸运的。经过3个月的试用,他被浙江海宁胜宇布业有限公司委任为常驻啊联酋的业务代表。2004526,他启程赴阿联酋。

祁小华是湖北经济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年初学院举办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他和800名同学被150家单位相中,并且,该校今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远远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

一所新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何以如此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订单教育”模式,让湖北经济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一个问题的提出: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的答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他说:“具备这四点,大学生才能在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人才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学院引入通识教育模式。副院长梁前德教授说:“以学生为本和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价值取向,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精髓。”学院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把知识获取、语言表达、计算机运用和社会交往等4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摆在教学改革的首位。

强化“三语教学”。汉语、英语、计算机语言的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

余娟,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最得意的是自己的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多次在全国高校英语竞赛中获奖。大学4年,每学期都要参加4次与5次学校组织的英语竞赛。她说:“学院给了我一个向社会延伸的平台。”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减少了教学计划的“刚性”,保证必修课比例不超过70%,增加了教学计划的“柔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达到的学分占到20%,选修课学分占到10%

通识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自信和成熟!秦雯,国际贸易专业三年级学生,校广播台播音员、校报记者,志向是当节目主持人。感受两年的大学生活,她说:“现在的路越走越清晰,不管就业形势如何严峻,我都会以为变应万变。”

不变的是什么?“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一项难题的求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急缺的人才又难以找到适合的人选。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对称,导致了人才市场的供需错位。

如何对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许建国教授提出:坚持走“特色鲜明,灵活适用”的路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的人才。

许建国对这一理念的解释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基本功,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强,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经济人才。

以“特色”为旗帜。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系和经济信息系等15个教学单位,20多个 本科专业,形成了特色型学科专业架构。

以“适用”为灵魂。学院先后承担了统计学、推销理论与会计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的教材编写课题,实现了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培养方向的一致。

注重实践,“知行合一”。学院不定期举办类似“典当与金融中介理论研讨会”等科研学术活动,为师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和条件;建立了多媒体模拟实验室;与三峡证券公司合建的金融投资实验室,集证券、期货、外汇等金融投资和多媒体教学、模拟交易与实盘交易于一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什么?“特色”铸就了品牌。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学院——金融学院,办学效益受到国内外教育的机构关注。年初,与英国威尔士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签署了2+2的双方联合办学协议,国际金融实验班已于2003年招生,学生毕业后可获取双学位文凭。

“适用”缩短了毕业生的市场适应期。谈起第一次的实习经历,余娟今天仍然兴奋不已,她说:“实习第一天,公司就有一个较大的订单,由于商业发票、信用证、装箱程序,与我们在模拟实验室里接触的一致,做起来非常轻松、顺手。”

“订单教育”:让学校与市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2003418,洪山校区会议室。两双大手握在了一起。一方是位居全国百强商业企业前20位的武汉中百集团,一方是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湖北经济学院。

以市场营销班为基础组建的“中商营运经理预备班”,在人们的期待中揭牌。学校向市场敞开了大门,市场进入了大学这个神圣殿堂,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的实践训练优势结合了起来。

人们把这种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称之为“订单教育”。副院长张奋勤教授说:“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学校,有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其理论教学提供支持。企业每年为学院青年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企业,不仅有了人才成长的摇篮,还拥有了一个编外“智囊团”。根据协议,学院为企业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学生,缩短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磨合期,预备班的30名学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中商集团。对他们来说,“进了学校,也就进入了市场”。许建国表示,双方合作的后期目标是,组建“中商集团营运学院”,真正做到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成为高校的人才实训和就业基地。

与中商集团合作的成功,让湖北经济学院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前景,学院计划组建3个以企业集团命名的校企共建院校,将“订单教育”模式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订单教育”模式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一次高校校长论坛上,与会的校长和教育专家表示,“订单教育”使市场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实现了有效对,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找到了一种有效解法。

湖北经院人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们没有止步。新时期,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经院人,将更加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浩然正气把湖北经济学院办成湖北经济战线人才的摇篮,创造湖北经济学院美好的明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