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专题

【光明日报】湖北经济学院:荆楚大地上的“智慧树”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   浏览次数:193  【字体:  

    6年前,已有百年历史的湖北经济学院从市中心迁到风景宜人的汤逊湖畔。新校园中,当年种下的株株树苗,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成长中的校园,总能给人向上的力量。   

    “湖北经济学院要真正成为‘湖北的经济学院’,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要发出声音,尽到社会责任!”在院长吕忠梅看来,植根于湖北,为荆楚腾飞提供“智力支持”就是学校价值的体现所在。   

学科建设,瞄准区域“热点”   

  与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为湖北经济学院学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也为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   

  2006年,金融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以此为契机,学校成功申报了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矛头直指湖北金融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心成立以来,与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省内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编写的《湖北金融发展报告》,为地方金融行业有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财政学同样是学校的“品牌学科”。5年前,湖北省制定“十一五”财政发展规划,湖北经济学院以其学科优势担当重任。当年,这部指导湖北全省五年财政政策的规划,面临着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省管县财政体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学校专家的鼎力配合下,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湖北“十一五”财政规划按期出炉,并经受了五年的检验。   

  吕忠梅是著名的环境法学专家。由她主持的湖北重大调研基金课题——《湖北省水资源保护研究》,形成了“关于湖北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等成果,为湖北这个江河交汇的“千湖之省”有效保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教学科研,破解发展“难点”   

  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武汉市被列为全国性物流枢纽城市,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然而,湖北物流业“小”、“散”、“乱”的现状,却成了制约这一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了引导湖北物流业的科学发展,学校成立了“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以陶君成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细致周密的调研分析,撰写出《关于湖北省现代物流中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等多篇报告,为湖北物流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   

  信息平台与盈利模式是物流园区建设的难点。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高桥产业园开始筹建物流园区时,项目前期投资估算为3亿多元。然而,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园区各项目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更为经济的建设方案,项目实际投资仅为2亿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为项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并为后续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业园管委会如此评价。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51项。其中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以湖北发展作为主题,有着鲜明的“荆楚特色”。   

立足实践,打造经济“增长点”   

  11月上旬,共青团湖北省委、省学联举办的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结果揭晓。湖北经济学院21件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获奖,占全省61件获奖作品的三分之一以上;科研论文类15篇获奖,占全省31件获奖作品的一半以上。   

  在名校林立的湖北,湖北经济学院何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按照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的说法,这是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出的硕果。   

  湖北,不仅是“千湖之省”,也是名副其实的“千库之省”。在水库密布的湖北,移民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是全省的头等大事。2008年,湖北经济学院组织80多名师生,奔赴全省17个地市州、48个县市、200个移民村开展调研。历时1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总报告》,以及十堰、襄樊、荆门、荆州等11个地市的分报告和专题报告,累计60万字。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移民后扶持监测评估工作,湖北省是第一个。湖北经济学院提交的报告具有示范性、权威性、实用性、可行性和政策性。”阅览这份“长篇报告”后,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郑志康作出了如此评价。   

  “十一五”期间,湖北经济学院科研实践收获颇丰,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项。“湖北经济学院正日益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思想智慧库’,对湖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周元武欣慰地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