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专题

【湖北日报】厚德博学 经世济民 ——写在湖北经济学院办学百年暨建校五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   浏览次数:262  【字体:  

    五月芳菲,风和日丽。
    华中重镇武汉,中国光谷之畔,武昌高科技云集洼地,碧波荡漾的汤逊湖东岸,湖北经济学院迎来办学百年暨建校五年的喜庆日子。
    2008年4月18日发表在湖北日报一版的大红庆典公告,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校友的目光:5月2日上午10时,将在校学术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庆典。按照“创新务实,隆重简朴”的原则,学校将把校庆办成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共同欢庆的节日,办成校友情融母校的团圆会,办成传承精神、展示形象、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盛会。
    有着2万多名学子的湖北经济学院,绿树掩映、花草繁茂,一张张青春的笑脸洋溢着进取与欢欣。“厚德博学 经世济民”的校训牌前,汇聚着许许多多的激励与感悟。黎明时分,晨跑的师生,会在这里放慢脚步;课后,挟着书本的师生,从这里走过,总要停驻目光。

  兴学育人,振兴中华之必然选择

    办学百年,建校五年。古老与年轻,厚重传承与朝气蓬勃,继往开来与锐意创新,水乳交融,精彩纷呈。这就是人文底蕴深厚、发展步履稳健的湖北经济学院。
    回溯百年之前,中国正在新与旧、前行与守旧的纠结中演变。意欲图强革新的洋务运动健将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武汉尤其是汉口商业发展迅速,应大力兴办商业教育,指示商务局在商界筹款建立商务学堂。1907年,清廷废除科举命令颁布的第三年,湖北商业中学堂在武昌问世。
    近代历史耐人寻味的一页徐徐拉开:湖北在全国兴学最早最力。湖北商业中学堂,有幸诞生其间。
    沧桑岁月,云卷云舒。武昌首义结束了封建帝制,民国与新中国扑面而来,湖北商业中学堂几经变迁,直至2002年,以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名义,合并共组湖北经济学院。回望九十五年的漫漫长路,学校“以授商业所必需之知识艺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商业为宗旨;以各地方人民至外县外省贸易者日多为成效”的办学定位,绵绵不绝,贯穿始终。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也是弥足珍贵的纪录。
    兴学育人,当为振兴中华之必然选择。
    1948年,解放战争硝烟尚浓。新中国即将亮相前夜,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在郑州建立中州农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培养干部。翌年,这所学校南迁武汉,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此后半个多世纪,学校尽管多次更名,但“银行”、“财政金融”的名称,始终如影随形;在我国中南地区,它是大批金融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心中圣洁的母校。
    2002年,跻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高校之一,由中州农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延续而来的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雄姿英发,大步迈进湖北经济学院的组成方阵。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改革发展大潮涌动,以造就新时期经济战线干部队伍为己任的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应运而生。
    起始于1984年的十八年间,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锐意革新、开拓进取,表现不凡:先是面向湖北及河南等省招生,承担在职干部学历教育;后又与湖北大学联合办学,建立湖北大学经贸学院,走上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作为全国计划系统唯一的干部培训学院,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见微知著,从1998年开始,即确定以时代需求为坐标,全面转向普通本科教育,并主动寻求合并组建普通本科高校伙伴,推动了湖北经济学院的合并组建。
    2002年,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合并重组萌生的湖北经济学院,担当起培养经济应用型人才的重担。
    今天,在我国高校主要聚集区域之一的武汉,湖北经济学院绵延百年的办学历程,着力培育商务、金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一追求,历久弥新,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人本、生态与数字,融入新校园建设

    时下,人们在惊叹:湖北经济学院先声夺人,三年之内全校搬入新校区,实现一地集中办学,仿佛一个演绎精彩的神话,在我国同类高校发展中创下奇迹。
    然而,人们可曾知道,身处其中的创业者们,有着怎样的艰辛与奋斗?
    武昌的街市之上,呈三角分布的湖北经济学院合并三校,底部两端的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武汉高等金融专科学校,相距有五六公里;顶部的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则在五六公里外驻足,可谓三足鼎立,距离不小。
    如此地域分割之格局,能否扮演湖北经济学院这个名称统一、时代寄予甚殷的角色?
    新组建的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励精图治,集思广益,当机立断:选择一处集中地域,建设一个蕴含生机与活力的新校园。
    武汉市东南郊的江夏藏龙岛,被选作新校园建设所在地。这里,白云蓝天,襟湖临水,地势起伏,坦荡舒展,自然条件分外优越。
    争分夺秒,时不我待。2002年11月,签订征地2000余亩协议;2003年9月,新校区破土动工;2004年8月,一期工程竣工,万人入住;2005年8月,二期工程竣工。持续三年,协力同心,相继攻克征地安置、资金筹措、建筑时限等难关,将一座全新的校园,呈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当人们徜徉在湖北经济学院美丽的校园,感慨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这里,处处体现着“人本”的建设理念。
    你看,新校区一次规划,东西分区,各建筑群分类组团建设;学生从宿舍到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10分钟之内;校内所有建筑物都不超过六层,教学楼、实验楼之间设有师生转换课堂的“空中走廊”,行政楼与教学楼有天井采纳自然光;长3.5公里、宽14米的腾龙大道环绕校区,经世路和济民路从中兴广场东西延伸,中兴路贯穿南北,景观步行道丹桂路两旁耸立着10位中外著名的经济学家雕像;学校东西区各建有一个开放式、无围墙运动场,西区还建有大型室内体育馆和体育休闲公园,方便师生自由锻炼身体。
    这里,写满“生态”的发展追求。
    你看,太阳能热水取暖设备,用在了旅游酒店实训中心和教师住宅;东西流向的积思河,自然天成的碧荷塘、飞柳塘、清风塘、镜月塘,河塘相连,自然雨水将其汇聚成180亩灌溉草木的再生水资源;2000多米的河塘水岸线,被视作珍藏;4片自然生态林,面积150亩,赫然与楼宇、大道为伍。
    这里,吹拂着“数字”的时代新风。
    你看,学校铺设光纤总长度达92公里,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安防,构筑着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校园。
    人本、生态与数字,融入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园建设之中,犹如一首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在阳光下静静流淌。

  务实目标确定之后,务实行动紧随

    2002年,正是我国高等教育酝酿新突破的年份。
    合并三校组建的湖北经济学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不能回避的考题,摆放了出来:办一所什么样的普通高等学校?或者说怎样办好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崇尚务实、脚踏实地的湖北经济学院领导班子,清醒地看到,合并三校同属财经类院校,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拓展空间,是时代赋予学院的责任,自不待言;问题在于,如何将良好的办学愿望,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走一条有个性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回望历史,百年前湖北商业中学堂的课程设置,很有意味。
    预科课程,共有修身、中国文学、算术、外语、地理、历史、格致、体操、图画;本科课程,包括普通课和实业课两个部分,普通课有修身、算术、体操、中国文学,实业课程有:商业地理、商业历史、外语、商业理财大意、商事法规、商业簿记、经学、日文、经济学、商事要项、商事实践。
    显然,注重实业教学的传统,在今天依旧闪射着合理的光芒。
    回望历史,百年间相继问世的合并三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尽管其间不乏精英,但最众多的校友,奔忙在实业发展一线,为社会进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分布商业实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业务骨干、劳动模范,层出不穷。
    如同春天的百花园,不同着色的花朵,自会有各自动人的风采。
    审时度势,湖北经济学院的决策者们,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普通本科教育;将办学面向定位于“服务一线”:经济一线、生产一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两有三实”: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和实干。他们说,一言以蔽之,学院要培养白领层、创业者、实业家。
    务实目标确定之后,一系列务实行动紧随而出。
    拓展空间——“一主多翼”。
    合并初期的湖北经济学院,本专科生之比为3:7。几年来,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创新体制、规模发展,大力调整办学结构,拓展新的办学形式,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法商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并存的办学格局。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规模达25000人,已送出120名学生在国外留学。
    敢于“亮剑”——延伸基础教育。
    不用讳言,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子,文理偏科、分数结构落差等现象,并不鲜见。湖北经济学院大胆实施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分级教学试点、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因人施教,教者易教,学者好学,效果明显。现在,学院又在着手计算机公共课分级教学准备,以进一步提高公共课程的教育质量。
    着力“实验”——开放教学。
    开办大学英语自学中心,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出题、判卷、分析,逐级深入,快乐学习;有7000个座位的图书馆,实行仓储式管理,学生自主取书阅读;开放有关试验室,由学生独立择题,现场探索,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寻求“互惠”——校企合作。
    按照企业要求,改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中百仓储等大型商业企业订立协议,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建立实习、就业直达管道;与中南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办学,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操作能力齐备的应用性人才。
    拥抱“特色”——争创一流。
    立项建成了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金融学2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一批校级重点学科。现在,市场营销、会计学、金融学等3个本科专业,被遴选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批传统骨干专业,得到加强和提高,开始发挥品牌效应。
    五年间,湖北经济学院在继承中跨越,正在向时代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办学答卷。

  探索“柔性引进”,用好现有人才

    正是春风沉醉的日子,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前来湖北经济学院执教的黄伟教授,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在相关领域造诣颇深、有着广泛影响的黄伟教授,参观学院的教学设施,感受校园的美丽与和谐,与校级领导、同事交谈,在学生中间走访,切身体会到这所大学朝气蓬勃的向上追求,更加坚定了自己不远万里前来就职,努力为学校教学作出一份贡献的信心。
    求才若渴的湖北经济学院,在我国高校中率先探索拔尖人才“柔性引进”,实行“高位嫁接”,充满新意:不必携带工作关系,不需接转户籍;合同约束,规定双方责权利。
    与黄伟教授相类似,一批在相关领域有着不凡实力的教学“大腕”,相继被引入湖北经济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大明,担任了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德宽,受聘为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岗位;一流大学院长、博士生导师周茂荣,担纲国际贸易学院掌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桂胜走上了社会科学系主任岗位;资深新闻工作者翟玉勋,成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办学责任者;在计算机领域探索、研究,成果斐然的孙宝林,领衔负责计算机学院全面工作;从沿海一所大学前来的教授兰自力,担任了体育教学部主任。
    目前,在湖北经济学院17个院、系中,有8位领军人物来自五年间的相继引进。正是他们,带来了相关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所在著名高校的教学管理经验,丰厚的教学积累,领先的知识结构,有力地推动着学院的教学跃升,形成着一个个颇具实力与影响的学科。
    用好现有人才,是湖北经济学院人才强校的又一个重点。
    “我们也有自己独特而又有影响的人才。”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认为,“要切实重视这些人才,用好这些人才。”
    2003年,学院刚刚搬入新校园,可谓事务繁多,百废待举。然而,确立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工作,却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当年12月12日,曾宪初等26人被聘为学校首批学科带头人,陈元江等77人被聘为学校首批学术骨干。消息传开,校园震动。
    摒弃门户之见,让人才融入社会发展的大课堂,用以提升人才的质量和档次,湖北经济学院向社会展示着自己宽阔的胸襟。
    翻开学院大事记,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武汉理工大学正式发文,聘请我校4名教师为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发文,聘请我校12名教师为兼职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正式发文,聘请我校4名教师为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北大学正式发文,聘请学校6名教师为兼职硕士生导师”。这是湖北经济学院极力推荐的结果。
    人才强院,收获丰硕。
    2005年4月,院长许建国教授申报的《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研究》、会计学院李长爱教授申报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理论、体制与效率研究》,获准为国家社会基金一般项目,这是学校组建以来首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2月,法学系副教授王恒申报的“新时期高校融资风险问题研究”通过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学院实现国家级教研课题立项零的突破。
    2006年7月,在西班牙巴斯克大学应用经济系和剑桥大学经济与公共政策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学院教师张青博士提交的论文《迈向财政透明度的改革:中国的视野》被科学和组织委员会选用,并由帕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

  汤逊湖畔,上演“第二课堂”的精彩

    几年前,当湖北经济学院整体迁入郊区,许多人曾有过担心:这里周边全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几近为零,学生的社会成长环境,将何以营造?
    如今,汤逊湖畔,不断上演着“第二课堂”的精彩,让人们心中的疑惑渐渐释去。
    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超市,活跃在校学生课余生活,学院相关部门因势利导,认真谋划。
    “春之声”学生社团活动,伴着春天的脚步,来到校园,100多项内容,让学生随意挑选;“秋之韵”,赶在新生进校时刻出台,又是100多项内容,琳琅满目。
    讲座,读书,体育竞赛等等,举凡学生需求的文化内容,文化活动超市尽力满足。超市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硬性的要求,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学生健康向上的自主追求与合理的个性张扬,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实现。
    项目运作制,“当春乃发生”。分布全校的61个学生社团,分别担纲组织实施。此活动,是一批人参与组织;彼活动,是另一批人参与组织。大家轮流“坐庄”,都有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兴趣与爱好,在各自的领域尽情释放。
    与“第一课堂”接轨,学院精心组织专业性知识竞赛和相关学术性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
    会计学知识大赛,证券投资挑战赛,心理健康知识大赛,美食文化大赛,等等,每一类赛事,都设裁判,都要评说,都有优胜者。学院的许多教授,主动加入其中,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商务谈判大赛,布置了面对面谈判,让对手一决高下;导游大赛,虚拟景区现场,考验参与者随机应变能力;公务员模拟招聘大赛,设计了主考与被考,体验“真刀实枪”的感受。
    从2006年开始,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实施。现在,已有100多项成果,得到学校的肯定与奖励。
    专业性竞赛和学术活动,都与经济有关,应用性强,且饶有情趣,学生在笑声中了解新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滋润着他们的青春与成长。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成为学院“第二课堂”的重头戏。
    有关部门统计,暑期学生下乡实践团队,2003年为3支,2004年为11支,2005年为40支,2006年为72支,2007年为110支。几年间,全校学生有2万多人次参加社会实践,收获着“长知识,增才干,树立社会责任感”。
    2006年和2007年,学院的暑期学生社会实践,连续两年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五部委表彰,这在湖北省属高校中,并不多见。
    去年,六城会、八艺节在武汉举行,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主动参与会务服务,所到之处,赢得声声叫好;长期坚持的“吴天祥小组”,活跃在江夏一带的社区,通过支教的形式,为困难家庭送上智力帮助。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学校学生周永猛创作的诗歌《与鲁迅有约》,在湖北省高校第21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上获创作类一等奖,令众多参赛者倾慕不已。在第十一届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外语翻译大赛决赛中,学校有40名学生获奖,居同类高校前列。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手云集,湖北经济学院代表队分获全国一等奖和湖北省赛区二等奖。
    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湖北经济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之校训,朝着建设一流财经类院校的目标,大步向前。
  记 者 曾祥惠 韩晓玲通讯员 张治武 王新军 吴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