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专题

【中国教育报】“创新实验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   浏览次数:136  【字体:  

    在日前公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名列其中。   

  在教育部、财政部日前公布的2009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单中,除武汉大学、华中科大等部属高校外,湖北省属的湖北大学、襄樊学院、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均有一项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入选。而入选的每个创新实验区,都将获得50万元的经费资助。   

  自从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提高高教质量始终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高教大省的湖北,如何真正走好创新人才培养这盘棋,对很多高校来说都显得十分迫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大多是从开设各种实验班开始的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大多是从开设各种实验班开始的。据了解,武汉大学的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被认为是国内最早的、以国际接轨方式培养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人才的教育项目。该实验班成立10余年来,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世界一流学者120多人次前去讲学。实验班到国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已超过140人,很多学生还获得了世界著名大学提供的全额奖学金。   

  随后,一些省属高校近年来开设的实验班也日益增多。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和亚洲心脏病医院联合开设了心血管实验班;武汉科技学院开设了“铁人班”;湖北经济学院开办了国际金融实验班和国际贸易实验班。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针对2003级学生开设的“工商管理实验班”,一度被外界称为“老板班”。因为一方面班上的学生本身有家族企业的家庭背景,另一方面学校开设此实验班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职业经理人”,他们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家族企业工作。   

  几乎在开设实验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一些高校开始酝酿成立新型学院,根据各自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的方位,形成新的发展思路。以武汉大学为例,该校近年来先后组建或成立了WTO学院、国际软件学院、HOPE护理学院等一批新型学院。其中,WTO学院是该校为适应中国入世以后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专门设立的一所新型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HOPE护理学院则是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共同组建的。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于2007年12月启动建设,2009年9月首批82名博士生入院。创新研究院注重研究生“软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育未来学术研究及业界的领军人才。该校启明学院侧重于本科生教育。据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介绍,启明学院作为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承载着创建“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目标先行者的重任。   

实验班在赢得社会赞誉的同时,各种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   

  2009年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开办了“钱学森实验班”。该实验班采取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选择优秀的教授、副教授进行授课。同时,聘请30余名中青年博士担任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导师。为了办好实验班,许多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作为保障。以湖北某高校文科类的实验班为例,校方不仅从清华大学及台湾和新加坡的高校临时聘请了诸多名师,还享有每年100万元的专项资金。   

  “实验班”在赢得社会赞誉的同时,各种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有的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进大学,学费也差不多,而实验班却享受了最好的师资和教学硬件,这是否有失公平呢?”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高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让最广大的学生受益。据悉,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构建“五个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即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学研产联合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培养的学生,近一阶段时间,在一系列科技创新大赛中表现突出。如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优秀奖评选中,该校环境学院本科生团队获创新类最高奖。   

  作为一所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近年来围绕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据介绍,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为“两同两进”,即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同等重要和同步推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的同等重要和同步推进,为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打造创新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   

  “中船重工七○一研究所录用我了,还有几个单位准备和我签协议,不过我还是选择了研究所。”前不久,拿到武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的录取通知,武汉科技学院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邓聪喜形于色,凭借着自己科研团队发明的“环保船”,邓聪的求职之路非常轻松。   

  “环保船”的全称为“湖面漂浮垃圾清污船”,是在武汉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杨文堤、张建钢老师指导下,由邓聪、吕文平等5人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设计完成的作品。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经过第一轮比赛便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正是凭借着这个创新奖项,面对众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竞争,邓聪在中船重工的招聘中脱颖而出,让他在这个就业“寒冬”里,感到了阵阵温暖和幸运。   

  和邓聪一样,大学生科研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得益于高校提供的各种科研资源支持,得益于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和教师们的悉心指导。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形式,许多高校都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的打造,千方百计采取各项措施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   

  以武汉科技学院为例,该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各学院成立了“创新实习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产生了一大批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团队。如服装学院产生了“服装设计创新实践学生团队”和“服饰形象设计创新实践学生团队”,电信学院产生了“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团队”和“智能汽车竞赛学生团队”,机电学院产生了“机械设计大赛学生团队”……“基地+团队”,整合了学校内外的各种科技创新优质资源,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武汉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各类全国大学生创新科技竞赛中,屡创佳绩。  

 “高校要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成为我国创新队伍的主力军。”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说。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朱建华 金艳   《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1日第3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