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专题

[湖北日报]为了“经世济民”的理想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   浏览次数:92  【字体:  

——湖北经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纪实

  2002年3月,湖北经济学院由三校合并组建而成。这所既有百年办学渊源又充满年轻活力的省属本科高校,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两道奇妙的“算术题”。

  合并武昌、洪山和东湖三个校区,整体搬迁到碧波荡漾的汤逊湖畔,集中办学,并从逐步磨合到水乳交融,原来的三校真正实现了“1+1+1=1”。而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它们却合力创造出“1+1+1>3”的成效。

  奥秘便在于: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潮,使全校师生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学科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走出校门服务地方发展

  校园里葱茏绿意,掩映着“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训牌。树立经世济民之志,掌握经世济民之能,成为湖北经济学院师生们的共同追求。

  5月9日,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教授带着调研组,来到结对的鹤峰县太平乡奇观村。他们走访了解村组道路、农田灌溉、人畜饮水、产业发展情况,倾听村民们的声音。学校今后除资金帮扶外,更重要的是将对这个村子提供长期智力支持。

  合并组建以来,湖北经济学院鲜明地提出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由“关门做学问”转向“敞开大门做学问”,由偏重纵向课题向兼顾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转变,由单纯重视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向既重视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又注重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转变。

  院长吕忠梅教授多次殷殷寄语全校师生:“作为一所省属经济类普通本科院校,为湖北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科研应‘顶天立地’,既要高起点、高层次,也要深入基层,扎实调研。”

  学校鼓励科研人员走出校门,以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重点,将论文写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浪潮中;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让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安上马力十足的“引擎”。

  该校从2005年开始与省社科院进行合作,共同对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圈批的有关湖北经济社会等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每年以黄皮书的形式集结出版,作为决策参考。同时积极参与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承担社会实际部门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制定了我省财政、国内贸易、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武汉市中小企业、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等发展规划。由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完成的调查报告《监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应由中央、省和县三级政府分担的思路,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观点还被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采用。

  该校主动与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省银监局、省保监局、省证监局等地方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联系,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为湖北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一系列成果。

着眼现实获源头活水

  6月初,两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接连传到湖北经济学院。

  3日,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汉颁奖。该校共捧回6个奖项,创历年新高。其中吕忠梅的著作《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获著作类二等奖,张奋勤、高洁、熊桉的系列论文《湖北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获论文类二等奖。

  5日,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该校3项课题获得立项,在湖北省属高校中名列第二,其中应用经济学科立项数在全省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

  在投身服务市场经济大潮的过程中,湖北经济学院也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科研工作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去年10月,吴少新教授的“基于普惠金融体系的中国村镇银行绩效研究”获得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使该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方洁教授的规划基金项目“退出‘软盯住’汇制视角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设计与安排”和张世晓博士的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金融集聚演化机制实证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而就在此前4个月,该校刚获得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该校科研处负责人欣喜地说:“继2005年许建国教授的‘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研究’、李长爱教授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的理论、体制与效率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之后,2008年是我校组建以来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最多的一年。”

  今年初,该校又迈出重要一步--“湖北鱼经济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项目获200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项目以潜江、仙桃市的“虾稻连作”模式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湖北鱼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利用湖北丰富的水产资源更好地发展鱼经济,深层次地探讨了农村发展鱼经济的模式。

  一所组建时间并不长的省属高校,何以在科研上呈现出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实道理很简单。由于深入湖北经济建设与两型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寻找校企、校研、校校结合中新的突破点,学校在成为推动湖北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同时,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

  在4月30日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湖北经济学院提出下一步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企业需求、政府需要为导向,以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主线,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方式,显著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

  该校近年来在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中,几种特色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金融学院模式”借助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积极拓展科研工作与金融机构的联合渠道,在横向课题的研究上实现了快速发展。“旅游与酒店管理模式”由学院积极主动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依托丰富的实习基地资源,成功实现人才校企合作的滚动式发展。“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模式”是二级学院与政府机构合作开展高端人才培训的典范。“工商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与大型流通企业合作培养预备经理人才。“社科院模式”由学校与省社科院联合,围绕湖北经济社会改革中出现的重大课题开展合作研究。

  该校将产学研结合、实现科研工作为湖北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服务作为学校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立足经济管理学科,力争形成在湖北流通产业、金融产业、酒店行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产学研结合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各院系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服务模式。

  据介绍,该校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争取横向课题的积极性。包括提升横向课题的地位,加大横向课题、专利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给予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同等地位,已结题的横向课题享有与纵向课题同样的份量;大力奖励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适度增加横向课题研究成果的年终奖励积分,并依据横向课题的社会影响度给予相应的奖励。

  另一方面,该校还鼓励教师跨院系、跨学科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打破因学科划分过细、门户观念导致的力量分散、队伍整合难的困境,由学校科研处主持,统一处理横向课题研究中遇到的人员、时间以及其他资源的协调问题,促进校内资源的有机整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